给力文学网

39 乐师(第2页)

这是一段听着颇为伤感的话,他却神色如常,并无哀伤。

“好,无忧,那你可知作曲与音律?可能为我谱曲?”

“回婕妤,奴婢除了唱曲,也略知琴,埙,篪,箜篌之音,不能说通,但愿一试。”

他虽这样说,但我却知道这应当是谦虚之意。

我又问道:“你可知和声?”

他一脸茫然,这个词语对他而言,太陌生了,对我而言,也似乎是上辈子的词汇。

“所谓和声,便是一个人在唱的时候,另一人在一旁也用人声相伴,两个声音一同出现,但是度与高低却并不一致,而是相互交错,交错而有秩序,并不杂乱,反而能让乐声听起来更饱满,更深情。

如此解释,可听得明白?”

他垂下眼帘稍许思量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也并不在意他究竟有没有理解这个词。

乐理是无所谓的。

我自己也并不通。

我把记忆中的旋律朝他们哼唱了一遍,道:“我需要拜托你们帮我用丝竹来演绎这个旋律。”

见他们一时不语,我心里打鼓:“是不是有难度?”

他们都低着头,像是在默默记诵着这个曲调,一时并不言语。

无忧却片刻之后抬起头地对我说:“婕妤,此曲若以筝而奏,在乐声中辅以埙,篪之声,箫声清幽,绵长不绝,若以之结尾,当妙哉。”

我被他说动了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最终的效果:“那你们可能在半柱香的时间里头,帮我把这个曲子奏出来?”

“是,婕妤,无需半柱香,若是婕妤可以再为乐师演此调,一遍之后,便可成曲。”

我有些诧异于这个度,但还是照做了。

又哼唱了一遍之后,乐师们开始在无忧的指挥之下合奏,筝声不绝,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如玉珠滚落,埙声低沉,篪声悠远,最后的洞箫之音乃点睛之笔。

这是对两千年后的流行乐的重新诠释,把钢琴、低音提琴、长笛的悠远和空灵都重新以古老的丝竹管弦乐器演绎出来了,曲调似乎还是那个曲调,然而意境却完全不同,倘若原来是空谷草原,如今则是独坐幽篁。

曲子谱成,我便把曲中人声的高音部和和声部分都交予了他。

对于唱歌,我尚且有自知之明。

在陛下面前的推脱之词,也并非全是谦逊。

在那柱香的最后一截将要燃尽之时,我们进行了一次排练,他的声音一出,我便知,此歌已成了大半。

“赵婕妤带着新曲回来了。”

陛下见到我,脸上露出了促狭的笑。

我向两边做了一个揖,随着筝的声音响起,我进入到了音乐的世界里。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