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是称“蜀汉”
。
诸葛亮这样表述是将蜀汉政权当前的统治区域置于大汉帝国天下十三州的完整框架之中。
这意味着,蜀汉的统治虽仅及益州一州,天下尚未一统,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状态。
那么,诸葛亮所说的“今天下三分”
,只是对当时三种政治势力分据天下这样一种政治现状的描述,而不是指三个政权并立。
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表述,“天下三分”
则是一种政治表述;一如“蜀汉”
是一种历史表述,“汉”
才是那个政权的称号。
从政治上讲,二者不能相混。
(5)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建兴五年(227年),其时,诸葛亮并不面临政治名分上的困扰。
蜀汉以“汉贼不两立”
之故,对曹魏当然不承认,孙权当时还没有称帝。
因此,并不存在三个政权并立的问题。
蜀汉面临政治名分上的尴尬,是在孙权称帝之后。
孙权称帝,“以并尊二帝来告”
,并以共订盟约来巩固联盟。
孙刘双方为“求掎角之援”
,都需要这个联盟;但孙权还企望以蜀汉对他帝位的承认来增强其合法性。
蜀汉内部为此曾有过争议。
诸葛亮也认为孙权称帝确属“僭逆”
,但出于“应权通变”
,对孙权“略其釁情”
,最后裁示,“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6)。
这意味着,他对孙权称帝实际上不承认,但为了维持联盟而不公开否认。
因此,若以后来三国鼎立的既成事实,而回溯到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的形势分析,以此来赞誉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诸葛亮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褒奖《隆中对》的人主要是看到了刘备集团前半截的历史,那么,批评《隆中对》的人则主要是看到了刘备集团后半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