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作品平和自然,笔势婉约含蓄,线条遒劲健美。
也难怪,老校主对他书法之推崇,几乎达到了顶点。
林新深知,老校主所擅长的,并非王羲之书法,而是颜体。
“可惜啊,《兰亭集序》已失落人间,这是书法界永远的伤痛。”
老校主痛心疾地说道。
《兰亭集序》文字华丽,每个字如同珍珠般珍贵,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优美散文。
它打破常规,自创路径,不落俗套,无论描绘景色还是抒情感,或是评价历史陈述志向,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后来心态有些许矛盾,但总体来看,仍充满积极向上之情,尤其是在东晋时代谈玄成风的氛围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更是难能可贵。
然而,它更大的成就在于书法艺术。
整篇文章气息淡然空灵,飘逸洒脱;用笔遒劲优雅,既平和又奇巧;布局错落有致,既有艺术匠心的巧妙安排,又无丝毫做作雕琢的痕迹,宛若天成。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所有重复出现的字,书写方式各不相同,如“之”
、“以”
、“为”
等字,皆有细微变化,特别是“之”
字,展现了一种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完美结合。
可以说,这是书法领域的一个高峰,一座无法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后来者难以企及。
林新刚才所写的那几个字,已初具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韵味,但仍未能达到那种凡脱俗的高度。
“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传言版本众多,至今无人能断言是否真的消失无踪。”
在遥远的艾斯兰德,有一个传说,深藏于古老王族的记忆中,历经世代传颂至智远,这位智永,在他青春之年遁入绍兴的永欣圣殿,研习并临摹那位传奇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长达三十余载。
智永在生命尽头之时,将《兰亭集序》的秘籍托付给了他的弟子辩才。
辩才,一名精通绘卷与笔墨的艺术家,对这份典籍怀着无尽的敬仰,将它秘密地封存于其阁楼的隐秘之处,不让世人知晓其所在。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唐太宗,那位雄霸天下的帝王,派遣了监察使萧翼,巧妙地将《兰亭集序》夺回。
当这卷古籍落入唐太宗手中,他如获至宝,随即命令欧阳询、虞世南与褚遂良等宫廷书法家,将其复刻,让这份智慧流传。
以冯承素为的弘文馆匠师,也受命用双钩填廓之法,复制了数份摹本,赐予皇族近臣。
最终,随着唐太宗的辞世,《兰亭集序》真迹遵照其遗愿,成为了昭陵中永恒的陪葬。
然而,在未找到这份书法界瑰宝之前,一切真相都如同迷雾般模糊不清。
林新,那位年轻的冒险者,安慰着学府的长者,承诺只要《兰亭集序》尚存于世,总有那么一天,它将以辉煌的姿态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