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
接下来也继续说道:“诸王啊,不管历朝历代,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没有听闻错的话,那么,不管是陛下的儿子,还是先皇的儿子,也就是陛下的兄弟,都非常地多。”
“而这些人一旦多了呢,就容易出事,比如说,今日打猎践踏百姓的庄稼,明日,又与别人一起干了什么坏事。”
“可他们又都是陛下的儿子,陛下的兄弟。
即便有时候他们真的犯了错,陛下也不忍心责罚他们。”
“倒不如说,陛下甚至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我记得孔子还是谁,曾经说过,父亲犯罪,子女不得告,只得包庇。”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思。”
“可若是犯罪、过错,无法得到指正,甚至,只是小惩一下就算了。”
“被惩罚之人,都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甚至今后还变本加厉。”
“那……这人今后一定会无法调教,甚至是,从此走上不归之路。”
“比如说,最后造反。”
“陛下以为,您的这么多的儿子,还有兄弟,有哪一个,您是真的放心对方的品行,相信他今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好人,而不会造反的?”
“世人都说,家大业大,子孙繁茂才好,然而……这若是生在了皇家,那却是未必。”
“若是不加以好的教育,这些诸王,一旦长成了坏人,养成了某些不好的习惯,以他们的身份所能做出来的事,轻则鱼肉百姓,重则带头造反。”
“陛下的儿子、兄弟非常地多,陛下真的了解他们,而且,有花心思在他们的教育之上?”
“知道他们的身边,有哪些贤良,又有哪些,是专门怂恿他们去做坏事的?”
“有时候,儿子、兄弟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太多了,反倒是不在意了。”
“对他们身边的人品行,也懒得去了解了,更是懒得去调整、改正他们的不良之处。”
“不过有些诸王已经长大成人,是好是坏,估计也大多都定型了。”
“即便是现如今,再想去改变他们,估计也很难了吧?”
“也只能是等他们都犯了大事以后,才能再去处置了。”
最后,顿了顿,武翊也是总结道:“所以,妾以为,诸王的教育最为重要。
得让他们都当好人,如果他们都去当了坏人,做坏事,那不管是对天下百姓,还是对李家,都是一种损伤。”
“想来,陛下也是希望大唐可以千秋万世的。”
可说了这些话后,只见武翊又不禁感慨道:“可即便是这样,怕是在将来,也难以阻止不好的事情生。”
李世民也是问道:“为何这样说?”
武翊:“因为……就如同妾的家里一样,阿耶在时,我与阿娘,还能过得不错,可等阿耶一死,这一切又都变了,说白了,不管是百姓之家,还是皇帝之家,只要当家的一死,必然内乱,必然要生争家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