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这么大,人口却很少,足够发展很多年了。
草原是越来越离不开朝廷了,不仅粮食、钱财、生活用品等等全都是来自中原,甚至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忘记了自己的文字,全都只认汉字,只说汉话。
或许再过五十年,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纯正”
的汉人了。
大运河开通了,水患没有了。
水利兴修了不少,灌溉的地区更广了。
田地更广,那粮食也充足了,十五年的时间里,大顺的经济、文化蒸蒸日上。
在蒙学制度下,大顺的百姓很多已经清扫了文盲,几乎人人都识字,算数了。
新生一代的孩童,更是没有一个不认字,不识数的。
识字人数多了,科举也越来越难考,但在经济发达的大顺,遍地都是机会,读书人也不用拘泥于科举一途。
在大顺的社会中,不知道有多少门路,比当官赚钱要快,要多。
虽然当官还是读书人首要的选择,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认识到有些人确实不适合当官,所以就放弃了这条路,或从商,或从工,或研究学说……
《大顺律》不断完善,守法观念深入人心。
吏治清明之下,办事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一旦地方出了问题,朝廷能很快就反应过来,着手处理。
陆承启也渐渐开始放权给内阁,只是把握大方向而已。
这几年,他致力于将监察司一分为二,成立了一个军情局,专门负责收集情报,还要配合各地县衙州府破案。
监察司还是那个监察司,有这监察百官之权,却无拿人的职权。
在监察司的威慑下,官员没有一个胆敢伸手的。
其实聪明的官员早就不用贪渎了,他们自己去办一个商行,有着朝廷的风向,随便做些什么,都能赚不少。
何必去贪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祥二十年的时候,有些地方开始了官商勾结,官员明目张胆地入股当地商行,利用职权之变谋取私利。
陆承启亲自下旨,让监察司拿人,将此事定性为贪腐。
此后,再也没有官员敢这么做了。
时间匆匆而过,很快就到了洪祥三十五年的夏季。
这一日,陆承启召集内阁大臣,首次透露了自己想要禅位的念头。
毕竟陆厚旭已经三十岁了,这些年辅佐陆承启处理朝政,已经有了自己的执政观念。
陆承启也五十岁了,要是再赖在皇位上,陆厚旭什么时候才能坐上皇位?还不如趁现在,激流勇退,当个太上皇,好放手让陆厚旭自己去闯。
他应该也还有时间,能给陆厚旭一些建议。
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不能成材的。
只有顶风傲雪,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在禅位仪式上,陆承启只对陆厚旭说了几句话:“我儿要谨记,百姓才是朝廷根基,如果百姓饿了,他们就会造反,这是皇帝的失责。
朕不要你开疆拓土,因为也没有什么地方好去开拓疆域的了,你要做的,是一个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