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铃声响起,一段悠扬的竹笛声飘在空中,让人忍不住吐出一口浊气。
晨练的老大爷们对着陌生的声音侧目,大雾弥漫,看不清手机主人的面庞。
“我快到门口了,你先帮我买份皮蛋瘦肉粥,要大杯的。”
那一头传来陆景行掏零钱的声音,似乎在对着粥铺的老婆婆说些什么,然后才对着手机回话:“好。
你别急,天气冷,走得快的话风太大。”
自从认识了戚茹,少言寡语的他似乎变了一个人。
挂了电话,戚茹还是跑了起来,倒春寒的冷气往鼻子里灌,鼻尖冻得通红。
正跑过一个转角,却被某学长拦住了去路。
“哎,戚茹?”
他先疑惑,而后又急切道,“正打算找你呢,民乐团的竹笛乐手病了一个,似乎是流感,和她同寝的拉中胡的以及中阮的都被感染,古筝学妹请了事假,说是家里急事演出那天根本赶不回来,排练继续不下去。
而且还不确定会不会有人继续感染,老师那边好说,你作为备选乐手应该是要正式上场的。
其他备选乐手我一个个去通知,你们这时候可不能出乱子。”
学长说的是半个月后的首都高校联合民乐会的演出。
这似乎是一项传统,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乐队,交响乐队,民乐队,摇滚乐队等等,而民乐队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乐队,在学校创立之初,就有人牵头成立。
首都的大学实在太多,几乎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在音乐方面,自然也不遑多让。
戚茹刚入学半年多,二胡水平虽然高,也曾被卢伟乔叫去合奏,可毕竟不如乐队原本成员之间的磨合度高,二胡选手也不算太稀缺,所以一直以备选队员的身份存在于民乐团中。
“流感?很严重吗?一般的小流感也不至于持续半个月吧,除了古筝学姐,其他几个应该能及时回来。”
“但谁都不确定不是吗?该做好两手准备,你的训练要加强了,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两个小时,转中胡练习,这不过分吧。”
戚茹摇头。
确实不算过分,她虽然不一定每天在练习室,但每天都会保证两小时的练习时间。
有时在校外,有时在校内其他练习室,比如没什么人会去的钢琴房。
“我知道了,我会按时去的。
但周末应该是不排练的吧。”
她初二学习之外,总要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不会的。”
学长笑,“总要让你们喘口气。”
在路上耽搁了一会,戚茹出校门看到陆景行时,他已经捧着粥站了许久。
“有点凉了,不过不会烫嘴,兴许温度正好。”
“谢谢。”
戚茹嘬了嘬吸管。
“早知道选北电,离你更近些。”
陆景行对于每次见面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坐地铁的事情无比怨念。
明明在一个城市上大学,两人却仿佛在异地恋。
戚茹见他的衣服皱皱的,‘贤妻良母’般替他整了整衣领,拍平了衣服上的褶皱,然后把曲谱塞进他背包,大方挽着他的胳膊,两人一块回了那小小的四合院。
秦姨婆当初把房子留给她就存了让两人周末同居的心思,陆景行是她看好的后辈,她相信这两人不会分开,水到渠成踏入婚姻殿堂。
而她只不过助攻一把,给这种水到渠成加了一把火。
两人回到四合院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最多是打扫卫生,然后买菜做饭,两人一块练习曲子,再相约看看电影,时间就这么打发过去了。
四合院的房间多,戚茹做主租了两间厢房给两个北漂的年轻人,他们很少在家,长时间在外头工作,以求未来能尽早在这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
不过每隔两周,他们会在四合院中的树下录制视频,再由陆景行上传到‘古韵’账号上,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
因为房间足够大,陆景行陆续往房里搬了一些录音调音设备,高配置的话筒和电脑用来处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