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沛郡而言,沛县的面积小,级别低,所以当时习称小沛。
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进攻刘备,小沛被攻破,刘备仓皇向北逃走,前去投奔袁绍。
留守在下邳的关羽,被曹操的大军包围,被迫投降曹操。
斩杀颜良的表演,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了。
二月间,袁绍出动精兵十万、铁骑一万,南下进攻曹操,刘备随同前往。
大军进驻到黄河北岸边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袁绍命令先头部队,强渡黄河,围攻曹军的前线据点白马县城(今河南省滑县东)。
而先头部队的指挥官,便是袁绍手下第一名将,颜良。
这时黄河南岸的曹军主力部队,集中在白马西南大约二百里的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
白马吃紧,曹操非常焦急,因为白马有失,官渡就等于被砍断了一只手臂。
于是,他亲自前去救援白马,手下的精兵强将中,就有刚刚投降的关羽。
曹军到达白马西边十多里时,起劲攻城的颜良才发觉,赶紧转身迎战。
曹操下令关羽、张辽二将充当前锋,直取颜良。
颜良虽然号称袁绍手下的第一名将,无奈他面对的是两位非凡的角色:关羽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而张辽则是曹魏异姓五虎上将之首。
颜良正在指挥部下行动,而他所在的位置,设置有主将仪仗队的特别标志,当时称为“麾盖”
,即华美的旗帜和伞盖。
关羽早就锁定麾盖的位置,策马如飞,径直向颜良冲去。
颜良急忙招架,然而已经晚了,只见关羽手中的长兵器,寒光一闪,颜良就被刺倒在沙场之上。
关羽跳下战马,拔刀砍下颜良的头颅。
主将一死,颜良手下的人马,纷纷四散奔逃,白马的包围就被完全打破了。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对此的记载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斩杀颜良,是关羽参军打仗十六年来,建立的第一次辉煌战功,不仅为白马解了围,而且为此后曹操战胜袁绍,打好了开局之战的基础,可谓功不可没。
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割据势力中最强大的双雄,关羽在双方精兵强将众目睽睽的注视之下,独自展示武功绝技,压力真是很大。
但是他的表演却是精彩绝伦,震惊全场。
据《三国志》卷十四《程昱传》中的记载反映,从此“万人敌也”
的美名,就在曹营中传开。
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中,列举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量例证,从而得出结论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换言之,关羽、张飞,成为后来评价战将是否神勇无敌的标杆。
但是,史书这段战况记录,还有两个看点:一是史文说关羽是“策马刺良”
,可见他的夺命兵器,并非横向砍杀的大刀。
后世说的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当时还真没有。
那时马上使用的长兵器,最常见的是长矛和大戟,特别是纵向刺杀的长矛。
1969年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也就是出土著名旅游标志“铜奔马”
的地方,正是东汉后期的墓葬,在时代上与三国紧紧相连。
这里还出土了当时的青铜骑兵队列俑,所持武器全都是长矛和大戟,并没有青龙偃月大刀。
而当时人刘熙所著的《释名》卷七就说:“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槊,槊便杀也。”
一丈八尺长的矛,特称为槊,是骑兵马上所使用的兵器;之所以叫做槊,槊的意思是很方便杀敌。
可见在当时,长矛被认为是骑兵最具杀伤力的长兵器。
当时的一丈八尺,即今四点三米。
张飞、吕布、典韦、公孙瓒、程普等名将,还有马超的铁骑兵团,他们所使用的兵器,史书都明确说是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