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直到现在想起自己被委以重任的那天还觉得惶恐,他早知必会有清军南下的那一日,但不知道这一日来的这样早。
蒙古诸部的联军早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前夕,就已经到盛京驻地集结,崇祯皇帝死讯传来,清军立刻拔营。
给大军送行时,皇太极把他叫到百官面前,当众宣布朝中由平安监国,亲手把传国玉玺递到了他手里。
十五岁太子监国,朝野上下无一声异议,拱手称善,和谐得令人惊诧。
皇太极放心,各方皆大欢喜,唯独当事人不愿意,平安想逃没处逃,刚想推脱一句,他爹那边一声令下,大军已然开拔。
平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做了监国太子,然后没过两个月,又稀里糊涂的住进了故宫……啊不是,住进了紫禁城。
破李自成军,进中原,立新朝,行新政,速度快得好像按了加速键。
只是……有没有人能告诉他,他明明记得他爹好像终此一生也没能圆逐鹿中原的梦,怎么转眼之间,历史没拐弯,主角却换了呢?
·
进关比平安想象的容易,也比他想象的更难。
原本在关外推行的政
令如今推进到中原,其中与明朝政令不同之处还需要给民众们时间适应,这都是开拓新领土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而且由于土地和人口剧增,各行省大小奏事都要汇往京城,皇太极桌上的奏折肉眼可见的增高了不少。
平安也跟着忙碌起来,国土面积变大了,原本在关外推广的那些农作物也该引入中原,还有他的各种学堂和各种工厂……皇太极管军事和政治,把民生所有的相关问题全都扔给了他。
民生施政要先以和缓安抚为主,新朝初立,以休养民生为先,这些先代王朝都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他们可以拿来直接用,就比如轻徭薄赋,减免土地的税收,免征劳役。
但这样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国家财政的大半收入其实都靠税收,尤其是中原广袤的土地,人口税和土地税占着最大的比重。
中原多年战乱,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国库出钱修缮恢复,平安打算仿效关外当年修路,国家出资,以工养民。
所以为了资产急剧缩水的国库和他已经见底的小金库,平安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开海禁。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坐稳天下后第一个颁布的政令就应当是“重农抑商”
,把人口牢牢的禁锢在土地上,以保证征兵和税收。
可他们如今有瓷器和茶叶了,如果也能像关外的丝绸厂那样实现批量生产,商业富国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