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由“正义之士”
集资印刷成文,供天下人阅览。
为了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撰稿者采用了演义的写法,分为章回小说体,可读性更高。
大概是觉得还不够震撼,燕王亲自写了一份奏疏,派人送入京城。
入京的武官很清楚,此行十分凶险。
风险却伴随着机遇,如能保住性命,他日燕王殿下荣登大宝,自己的功劳绝对是铁板钉钉。
于是,在大摇大摆进入南京,将奏疏递上之后,武官春风满面的被大汉将军拿下,扔到锦衣狱中和武胜作伴去了。
两人见面之后,隔着栏杆抱拳,互相问候。
兄弟可好?如今做了邻居,为了美好的未来,光明的前途,理应互勉。
接到燕王奏疏,通政使司上下冒出一身的冷汗。
真要面呈陛下预览?
会不会把皇帝气出个好歹?
众人互相看看,最终由左右通政和誊黄右通政举手表决,送!
通政使为何没参与表决?
说起来惭愧,因与户部右侍郎政见不和,一言不愉大打出手。
搏击之技略逊一筹,被敲破了脑袋,伤到了面子,告假养伤中。
如通政使司上下所料,燕王这封奏疏的确捅了马蜂窝。
民间的流言,建文帝一直被蒙在鼓里。
宫中的宦官女官有意隐瞒,朝臣们是不愿自找没趣,大多趁着这段时间盘查府内,发现了蛛丝马迹,不免对皇帝寒心。
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方孝孺除了做学问就是为平定燕王叛乱出谋划策,也无暇留意城内的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说些什么。
虽也感到同僚的眼神透着古怪,但方大学士对自己的名声和人品一向很有信心,自然不会多想。
燕王这封奏疏,相当于揭开了众人联手遮掩的盖子,将“真相”
摊开在阳光之下,一巴掌甩在了朱允炆脸上,另一巴掌赏给了方孝孺。
派锦衣卫入燕,建文帝已经做好了被御史喷口水的准备。
没等到言官,燕王先给他泼了一盆污水。
方孝孺的震惊比建文帝更真实。
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被燕王指着鼻子痛骂“沽名钓誉”
,“与鹰犬为伍”
,“挑拨天家亲亲之情”
,“蔑视人伦”
,“祸乱朝纲”
。
遭到如此污蔑,建文帝还能坚持,方孝孺却支持不住,一口血喷出,当场晕了过去。
这已经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做人的根本。
如果燕王这封奏疏上的罪名落实,方孝孺往昔为人称道的一切都将被打上问号。
儒学大家,真君子?
伪君子,真小人?
有人暗中为方孝孺惋惜,这分明是燕王的毒计!
可谁让方孝孺自己送出了把柄?计策不错,但用人不当。
哪怕从大汉将军和旗手卫中挑人也比锦衣卫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