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呢,中国许多人的追求可以用一篇小说的标题来表达,这就是朱文的“我爱美圆”
。
现在,我想就王安忆提出的观点,谈谈我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精神文化问题的看法。
我觉得,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揭示种种精神文化方面的低下行为和现象,抨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哀叹人性的枯萎与丧失,尽管比随波逐流,一味迁就现实、迎合现实要高尚许多,但还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的。
古往今来,在时代动荡、社会变迁时,总有人出来为“人心不古、世道淋漓”
敲警钟,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已经证明,现代化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在精神文化方面失去一些优雅、细腻、敏感东西,另一方面在实际上解放了人,使多数人挣脱了贫穷、落后、人身依附的羁绊,代表了不可抗拒的进步。
因此,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不仅使人不安和忧虑,而且使人看到希望,产生期待。
准确地说,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使人产生困惑,感到两难,使人在作价值判断和取舍时不知偏重哪一端才好。
我的观点是,我们看问题不仅要从文学方面看,而且要从社会和历史方面看。
首先,我必须说,我不赞成王安忆的这个说法:文化大革命时虽然物质匮乏,但那时人们内心的东西、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因为非常特殊的原因,她有很多文学作品可读,这甚至成就了她的作家生涯。
客观地说,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文革十年动荡,我看了大量的小说,还自学了一些自然科学、英语、德语,等等,文革结束恢复正常秩序之后,少数一直没有丢书本的人就容易得到机会,脱颖而出。
我甚至知道,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青年学生中存在一个“地下读书”
和“地下写作”
活动,以致于形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
。
但是,文化大革命不但造成了生产、物质方面的大破坏,而且是一场对文化本身的革命和破坏。
我们知道,文革期间,中国8亿人只能看8个所谓的“样板戏”
,一切中外名著,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一概被说成是“封、资、修”
,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这些所谓“坏书”
被禁止阅读,读书是很危险的。
我自己经历过看古典小说被没收,想买马克思的原著差点被抓的经历。
我认为,说现在是物质丰富精神匮乏,以前是物质匮乏精神丰富,是偏颇之言。
另外,我还想深入地分析一下有些文学家坚信不疑的说法:民族的苦难会诞生优秀的作品,国家不幸诗歌幸。
王安忆的今昔对比,和以上说法有关系。
有人把沙俄时代的残暴专制与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伟大文学成就作对比,力图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艺创作起负面作用,似乎匮乏甚至苦难的生活也有某种可取之处,甚至是精神发展、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苦难与文学繁荣昌盛或衰落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时代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物质繁荣和文学、文化的昌盛是同时并进的。
文革的匮乏与苦难并没有使中国产生不朽的文学作品。
...
都说八零年代好,八零年代幸福指数高。对此,从末世穿越而来的梁好运表示双手赞成。只是她的新身份有点问题,三岁没了爹,四岁娘改嫁,克死爷爷奶奶,十里八村的人都说她是扫把星投胎,谁沾上谁倒霉。张跃民体...
...
诸天和谍影这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怎么会凑到一块因为在经历了机缘被夺,传承被抢,美女被拐走,龙气被抽取种种掠夺后,诸天奋起反抗了,对轮回者背后的主神殿发起渗透。作为第一位打入主神殿内部的间谍,我...
没有傅队破不了的案,却有他撩不到的人。他追沈检察官,宝贝宝贝地撩,六年了还没追到手。他朝她走了999999步,可她连朝他动动脚都不愿意。当有一天,他关闭了只属于她的鱼塘。她急了!!!琛哥,你的鱼塘是不是漏了??傅琛抱歉,休渔期,不捕鱼了。沈晚舟后来,鱼儿主动跳上岸了。他慢慢明白,原来高端的猎手往往以猎物的方式出现小剧场沈晚舟找到傅琛,大声质问他傅琛,22号晚上你在哪,在干什么?男人低笑,在你心里纵火呢!好你个芳心纵火犯!沈晚舟出示一张逮捕令怼他面前,傅队,你被...
每一个世界都不得好死云落翻翻白眼老娘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