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淝水之战是北方对东晋最大的一次威胁。
前秦之前,北方处在纷争的乱世,无暇也无力顾及南方的东晋。
相反,东晋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北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强北弱之势。
但前秦统一北方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前秦完成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重新整合了北方的各方势力,达到空前的鼎盛,也就打破了南北平衡,形成北强南弱之势。
谢安以弱胜强,用8万士卒打败前秦百万大军,不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也使当时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也让东晋度过了一次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
谢安的风范受到世人敬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便是谢家声誉和威望的最好佐证,而谢氏一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
谢安加封为太保、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也委任为荆、江两州刺史,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
谢安死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不参与实际政治,但家族地位依然不减,其影响一直贯穿了,宋、齐、梁、陈的整个南朝,直至隋唐时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谯郡桓氏。
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
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
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
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
(《晋书》)。
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
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
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
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