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知道自己是读书人捧上来的,他必须回馈读书人。
王莽在长安大兴土木,建学校,修礼堂,盖宿舍楼,用以太学的扩招。
宿舍楼盖得最夸张,有一万多间,就当时的文化普及水平以及读书人规模,这是个天文数字。
王莽还把本来编制五人的五经授课博士,增加到二十五人(五经: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
全中国但凡教学生过十一个的读书人,都可以来长安报道;家里藏有古书的人并且多少懂点儿的,也都可以来长安报道。
集中培训。
乌泱泱几千读书人来到了长安。
老少中青,围坐太学,指点江山,探讨学术,东西南北,什么口音都有,谁也听不懂谁说什么,面红耳赤,蔚为壮观。
王莽这么折腾,除了回馈读书人对他的支持之外,还有个美好的心愿,就是统一学术。
比如张老师这么理解诗经,李老师又是那么理解的,那大家都来长安,聚到一起,都把各自的理解表述出来,求同存异,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准确又兼顾各家的版本。
汉朝那时候不像清朝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打着堂皇的旗号却阴暗无比毁书无数,所以基本上来讲,王莽鼓捣的这个事情,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只看到成群的读书人在长安城四处游荡,或者争论不休,一直也没见到什么具体的成果出来。
王莽又在全国召集治理黄河的能人,来了几百个。
也是七嘴八舌,什么意见都有。
有的说,治黄河在泄洪;有的说,要开凿新河道,导引水流;有的说,要大规模搬迁。
平心而论,这几条都称得上真知灼见,都不是书呆子言论。
负责这个议题讨论的桓谭也觉得,如果把这些人说的综合一下,肯定能找到治理黄河最合理的方法。
治理黄河的费用是一次性的,不会给国家造成长久的负担,而且治理黄河能促进就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桓谭把各种意见及自己的看法报给了王莽。
王莽没什么反应。
赶上下大雨,黄河该泛滥依旧泛滥,一而不可收。
如果用演出来比喻的话,王莽对演出的开场热情高涨,至于演出过程,演出质量,观众反应,怎么收场,演出收益王莽似乎兴趣寥寥。
或者可以这么说,王莽要负责的演出太多,场面太大,根本顾不过来。
至少目前,他的眼光在国境之外。
王莽有一天脑袋里跳出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以后王莽会有很多奇怪甚至荒谬的想法,大家要习惯---大汉帝国有东海郡(苏北),北海郡(山东潍坊),南海郡(广州一带),唯独缺少西海郡,怎么可以。
王莽派中郎将平宪手持现金跟青海湖畔的几个羌人部落谈判,我们想要你们脚下的土地,如果你们内迁的话,这些钱给你们,还有很多优惠措施。
谁愿意啊?结果有一万两千多羌人举手。
于是这部分羌人内迁,青海湖畔就多了一个西海郡。
东西南北四海都有了,四海归一。
但羌人内迁了,西海郡荒无人烟,总不能弄块空地晾着吧。
当然就要向西海郡移民,西海郡海拔那么高,环境不好,给多少优惠都没人愿意去,只能用老办法,配犯人。
可要填充一个郡,需要的犯人不是十个八个,要以万计,哪来那么多额外的犯人啊。
王莽改法律条文,增加了五十多条判流放的罪。
新条文生效的第一年就比往年制造了几千犯人流放到西海郡,国内怨声一片。
这事儿办得,真是吃饱了撑的。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大唐天佑四年时,本应该覆灭的唐朝却不知为何得以续了两百年余年,可自此之后,妖魔纵生,天下大乱。自乱世而来的秦白能够通过打铁垂钓烹饪刺绣行医等获得各类神通,即修行诡异法门纸人赶尸符咒蛊虫又历经一个个熟悉但诡异的故事,板桥客栈倩女幽魂画皮河神青蛇画中仙,西游降魔...
一向运气不太好的南曲穿书了。没关系,穿书她认了,穿进逃生游戏里她也认了。可这摆脱不掉的嘤嘤怪设定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当猛鬼忽然出现,吓得众人惊慌失措时,南曲撸起袖子冷笑丑东西,连老娘都敢吓唬,吃...
穿越成了小弃妇,身后还跟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包子。宁瑶开始大家致富,斗极品,虐渣渣,养包子日子越来越好,而两个小包子的爹竟然窜了出来,这个追着她求暖床的竟然还是权倾朝野的大人物...
重活一世,顾盼惜凭借着对剧情的了解,护家族,救朋友,虐敌人,得所爱,打破剧情桎梏,再踏仙途。a...
唐宝平生最爱美男,以至于穿越到三千世界后,也依旧流转于各个美男之中。只是某天鱼塘突然炸掉了,唐宝她被强行绑定虐渣系统,从此开启虐渣之路。狗改不了吃屎的唐宝研究出新的养鱼方法,结果鱼塘被霸道总裁霍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