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不能理解,短暂的期待消失后,那种难以压抑无处发泄的焦躁再次涌上心头。
他皱起了眉头。
评审老师开始讲解他的画了,很多的肯定和赞许,从耳中穿堂而过,听过很多遍,都是意料之中的,他连认真去听去记的兴趣都没有。
季静却满脸的认真,一边摘取老师讲的这张画的技法,一边迅速地总结成要点,记录在本子上。
或许其中的很多笔法,是她现在还无法复制的,这种基于现实,又在自己的审美品味上,二次创作的光影效果,也是她不能立刻全部吸收掌握的,但是只要她先记下来,回头一条条去看去揣摩,全部积累在脑海中,在随后的练习中,总能一点点吸收学习。
或许用不了多久,她也可以画出这样一张画。
季静有信心,同时充满期待。
吴宇恒也是如此。
第一次有机会尝试湿画法的他,在画面效果的处理上有很多不能尽心如意的地方,三天时间不够他思考到更好的处理方法,可这幅画中却有着很多标准答案可以供他参考。
第一轮没能完成的构想,第二轮或许就能实现了。
吴宇恒看似人还在这里听,但实际上大脑已经开着赛车在全新的构图里面飞驰了。
小组的其他人虽然没有两人这么专注,但也都听记的很认真。
他们学画的,就算理论储备不够,不能像评审老师们一样有条理地讲出这张画的优秀和技巧,但经年累月积累的审美,足以让他们在看到画的第一眼,就知道这张画很牛逼。
跟吴宇恒那张带来的震撼不相上下。
甚至技法更优,但欠缺构思,画面挑不出毛病,却能看出执笔人并没有付出多少心思。
这也是评审老师在讲完优点之后,所提出的第一个缺点。
明明积累学习了这样优秀的技法,却不愿意去构思创作,这让所有老师的脸上都流露出一丝惋惜。
这张画很漂亮,但为什么看不到任何表达呢?
技法只是文字,终点还是要表达画者的思绪感想,李琦这画就像是在用王羲之的字抄新华字典,如此形神割裂,真是在他们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中从没遇到过的稀奇事,评到最后,把他们都给评惊奇了,互相对视,连连摇头。
其中尤以李向华最为痛心,她这个小外甥的路远比她想象的还要歪,到底要怎么才能把他给掰回来,她是彻底没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