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麦麸是拿来喂猪的,也就是农村人所说的糠。
这世道难,难到要吃糠。
可大钱氏还要为她做白面馍馍。
“姨奶奶,我不饿哩!
您坐着陪我奶奶说说话,我奶啊,可想您了!
所以才带我来看您哩!”
柳芽儿扶着大钱氏坐下,又乖乖的坐到钱氏旁边。
“呀,这芽儿养的好!
不认生,也不怯人!
不像我家那个小宝,胆子小,见着人只晓得躲他爹娘后面,亏的还是男娃!”
“小宝那是年纪小,等大了就好了!
我芽儿前几年也是,柔柔弱弱的,见着人都不敢吭声。
你瞧现在,能耐着哩!”
一说到自家孙女,钱氏那是发自内心的自豪。
她觉得这世上,不管是能耐还是孝心,这天下没有哪家孩子能比得过她家芽儿的。
不过这话她也就心里想想,面上该谦虚还是得谦虚。
昏暗的黄泥房子里,多年未见的姐妹两拉着手叙这旧。
从各自的孙子说到各自的儿子,又说到自家的田地和收成。
柳芽儿乖乖的坐在边上,听着她们聊天。
老姐妹两聊的正热的时候,大钱氏的儿子媳妇都扛着农具回了家。
其实大钱氏生了四个孩子,只是行二的儿子和行三女儿没养的活,只活了大牛和大壮。
柳家祖父过世和柳芽儿洗三时,柳芽儿这两位表叔是去过柳家的。
不过那时候原主才出生,自然也就没什么印象。
“小姨!
您怎得来了?也不提前来个信,我好去镇上接您!”
大牛领着媳妇儿子过来给钱氏见礼。
大壮也搭腔道:“就是,小姨来也不提前说。
您瞧,这来了连口热水都没得喝!
小姨您先坐着跟我娘说会话,我烧水去!”
钱氏刚成亲那会儿,柳家祖父带着钱氏来过小安村。
那时候大壮才三岁,刚记事。
记忆里小姨总是抱着他,逗他玩,还给他买了点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