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伯带着二郎,驾着驴车,上面装满东西。
看到他们几人大变样,两人皆是一惊。
张二伯就不说了,夏花,阿瑶和大郎都长高了一大截,而且脸上也有了肉。
当然张二伯也长了些肉,只是他年纪大了,没法再长高。
二郎看到他们胖了,羡慕得不行,“你们是不是天天吃好的?”
张希瑶见他眼睛乱瞄,估计也是馋了,就让夏花到竈房给他拿馒头。
天气冷,馒头放得住,所以他们一次会蒸一锅,这样想吃就在锅里蒸一蒸就行。
张二伯和大郎把车上的货物往屋里搬。
这次张大伯送来三百斤磨好的粗面,三百斤糯米粉,三百斤红糖和一千个鸡蛋。
除此之外,还拿了些棉衣和被子,天气已经转冷了。
在外面摆摊可不能冻着。
张希瑶摸摸被子,叹了口气,这里面的木棉都已经结成疙瘩了。
颂朝百姓取暖以木棉为主。
棉花也只在南方种植,不过汴京是颂朝首都,全国各地的好东西都在此处云集。
就连国外好物都能看到。
张希瑶上回在布庄就看到他们店里卖棉花,价格不便宜,一斤贵到150文。
张二伯把东西搬进屋,翻了翻,眉头皱紧,“怎麽没看到紫苏叶啊?”
张大伯微怔,“现在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哪还有紫苏叶。”
张希瑶用紫苏叶专门包吃食,这古代没有塑料袋,牛皮纸或油纸,可又太贵了。
她就道,“东市应该卖荷叶吧?”
张二伯还真没注意到,不过买,总归要花钱。
哪有白捡的好。
张希瑶把这半个月来,他们用掉的材料写出来。
粗面之前带来300斤,他们早上煮疙瘩汤,用掉60斤。
摆摊蒸馒头、红糖发糕和油条用掉400斤。
家里带的面不够,他们自己去东市买了160斤。
糯米粉300斤,每天要蒸红糖糍粑,用掉150斤。
带来的红糖是300斤,除了摆摊用掉的,他们还卖掉120斤,几乎没有剩下。
因为红糖不够,张希瑶就用甜菜现熬出红糖。
即便她把200斤甜菜全部熬完,也不够卖的。
汴京t人实在太喜欢吃甜食了。